欢迎访问郑州市中医院官方网站!
首页 > 科普知识 > 健康科普

中药科普:茵陈

时间:2024-05-23    浏览量:623次

中药茵陈俗称“白蒿”,它一般都是在春天由旧根(陈根)上长出来的,古书记载“因旧苗而生,故名因陈”。民间自古就有“三月茵陈四月蒿,五月六月当柴烧”的民谚。茵陈要用幼苗,也就是刚刚生长出来不久采收的,这幼苗采收晒干后,很柔软,叫绵茵陈;长熟了以后再采收,叫茵陈蒿或花茵陈。清代药学著作《本草正义》中这样描述它:“茵陈,味淡利水,乃治脾胃湿热之专药。湿疸、酒疸,身黄溲赤如酱,皆胃土蕴湿积热之证,古今皆以此物为主,其效甚速”。

茵陈是什么?

茵陈是一味利水渗湿药,善清利湿热而退黄,为治疗黄疸之要药,无论阳黄、阴黄皆宜。除了可药用,其在新鲜的时候还可以用来做菜、泡茶、煲汤、做糕点、做窝窝头等。茵陈茶亦被民间称之为“护肝茶”,有清湿热、保肝降酶、清肝利胆、退黄的作用,是养肝、护肝的佳品。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下这味药材吧。

55.png

药材简介

别名:绵茵陈、绒蒿、白蒿、细叶青蒿、安吕草。

性味归经:苦、辛,微寒。归脾、胃、肝、胆经。


功效主治:清利湿热,利胆退黄。用于黄疸尿少,湿温暑湿,湿疮瘙痒。

所属分类:利水渗湿药-利湿退黄药。

来源: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.et Kit.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.的干燥地上部分。春季幼苗高6~10cm时采收,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,除去杂质和老茎,晒干。春季采收的习称“绵茵陈”,秋季釆割的称“花茵陈”。

 

茵陈还有个有趣的民间传说,你知道吗?

相传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,苦无良药,无法治愈。过了一段时间,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,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?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。华佗一看是青蒿,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,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,但试了几次,均无效果。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,他说三月里的。华佗醒悟到,春三月阳气上升,百草发芽,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。第二年春天,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,给黄痨病人们服用,果然吃一个好一个,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。为摸清青蒿的药性,第三年,华佗又把根、茎、叶进行分类试验。实践证明,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,并取名“茵陈”。这就是“华佗三试青蒿草”的传说。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:“三月茵陈四月蒿,传于后人切记牢。三月茵陈治黄痨,四月青蒿当柴烧。”由于我国幅员辽阔,南北气温差异较大,茵陈在不同的地区成熟性不一样,所以,也有谚语讲“三月茵陈四月蒿,五月六月当柴烧”,五六月以后的茵陈就不能入药了。

你知道茵陈的应用与配伍吗?

1.茵陈配栀子、大黄,有清热,利湿,退黄之功效。适用于湿热黄疸,一身面目俱黄,黄色鲜明,发热,无汗或但头汗出,口渴欲饮,恶心呕吐,腹微满,小便短赤,大便不爽或秘结,舌红苔黄腻,脉沉数或滑数有力等症。如茵陈蒿汤。

2.茵陈配干姜、附子、甘草,有温里助阳,利湿退黄之功效。适用于身目发黄,黄色晦暗,皮肤冷,背恶寒,手足不温,身体沉重,神倦食少,口不渴或渴喜热饮,大便稀溏,舌淡苔白,脉紧细或沉细无力等阴黄诸症。如茵陈四逆汤。

3.茵陈配猪苓、茯苓、泽泻、白术、桂枝,有温阳化气,利湿行水之功效。适用于湿热黄疸,湿重于热,膀胱气化不利,水肿等病症。如茵陈五苓散。

4.茵陈配柴胡、栀子、郁金、香附等,可舒肝理气,利湿退黄。用于湿热熏蒸,皮肤黄染,胸胁胀痛,小便短赤,急性肝炎,胆囊炎。如黄疸肝炎丸。

5.茵陈配板蓝根、贯众、半枝莲、虎杖等,可清热解毒,化湿和胃,疏肝活血。适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腹部胀痛或刺痛、口苦、尿黄、食欲不振、身体乏力等病症。如茵莲清肝合剂。

6.茵陈配藿香、白豆蔻、石菖蒲等,可利湿化浊,清热解毒,适用于湿温时疫,邪在气分等症,如甘露消毒丹。

关于茵陈,各家都有相关论述。

1. 《本草经疏》:茵陈,其主风湿寒热,邪气热结,黄疸,通身发黄,小便不利及头热,皆湿热在阳明、太阴所生病也。

2. 《衷中参西录》:“茵陈善清肝胆之热,兼理肝胆之郁,热消郁开,胆汁入小肠之路毫无阻隔也”。

3. 《本草图解》:发黄有阴阳两种,茵陈同栀子、黄柏以治阳黄,同附子、干姜以治阴黄。总之,茵陈为君,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证之阴阳也。

4. 《本草正义》:“茵陈,味淡利水,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”。

5. 《医学入门》:“消遍身疮疥”。

哪些地区产茵陈呢?

主要分布于陕西、山西、河北等地。